理財產品收益或將下降——今后買理財更要防范風險
文章來源:http://b2b.88360.com 上傳時間:2013-04-02瀏覽次數: 文章摘要:銀監會近日下發《中國銀監會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目前銀行普遍采用的理財“資金池”模式進行精準打擊,通知》強調“堅持資金來源運用一一對應原則”,即每個理財產品與所投資資產(標的物)應做到一一對應。
一直處于風口浪尖的銀行理財業務這次迎來了監管層的重拳整頓。銀監會近日下發《中國銀監會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目前銀行普遍采用的理財“資金池”模式進行精準打擊,《通知》強調“堅持資金來源運用一一對應原則”,即每個理財產品與所投資資產(標的物)應做到一一對應,同時做到每個產品單獨管理、建賬和核算。銀行業內人士分析說,一旦銀行理財產品放棄“資金池”運作模式,轉而回到傳統的一對一產品模式,勢必顛覆目前的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格局,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和收益率或將下降,超短期滾動型理財產品可能面臨退市。
目標直指“資金池”理財模式。
《通知》第二條規定,商業銀行應實現每個理財產品與所投資資產(標的物)的對應,做到每個產品單獨管理、建賬和核算。單獨管理指對每個理財產品進行獨立的投資管理;單獨建賬指為每個理財產品建立投資明細賬,確保投資資產逐項清晰明確;單獨核算指對每個理財產品單獨進行會計賬務處理,確保每個理財產品都有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財務報表。
此舉目標直指廣受詬病的“資金池”理財模式。
細心的投資者會發現,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大多可歸為票據類、債券類、信托類等類型,照理說,票據類產品資金就要投向票據市場,債券類產品資金就要投向債券市場,但事實上,多數情況下,無論你是哪類產品,最終都被銀行扔進一個大池子資金池,而大多數資金真正投向收益率更高的企業貸款,一款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達到5%投資者已經非常滿意了,而銀行放貸給企業的利率平均在10%—15%,銀行不用動任何腦子坐享息差。這就是所謂的“資金池”理財模式。傳統的理財產品就是產品募集資金與相應的資產一一對應,而資金池業務則是多個理財產品對應多筆資產。由于是通過銷售理財產品歸集起來的資金,最終流向不明,極大掩蓋了資產的質量風險,加大了風險管控的難度?!百Y金池”理財最大的問題就是不透明,而理財產品單獨核算建賬管理后,銀行理財的信息披露要求隨之大幅提高。以往,銀行理財產品一般在到期后才告知客戶是否達到了預期收益率。按照新政,商業銀行應向理財產品投資人充分披露投資的情況,包括融資客戶和項目名稱、剩余融資期限、到期收益分配、交易結構等。理財產品存續期內所投資的資產發生變更或風險狀況發生實質性變化的,應在5日內向投資人披露。
業內人士表示,未來基金化理財產品將成為主流。
理財產品發行量趨減。之前,銀行發行理財產品只需向監管部分報備即可,沒有總量限制,因此近幾年來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增長迅猛。截至2012年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已達7.1萬億元?!锻ㄖ方o予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指未在銀行間市場及證券交易所市場交易的債權性資產,包括但不限于信貸資產、委托債權、承兌匯票、信用證、應收賬款、各類受(收)益權等等)余額指標限制: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余額在任何時點均以理財產品余額的35%與商業銀行上一年度審計報告披露總資產的4%之間孰低者為上限。據中金公司銀行業分析師羅景分析,截至2012年末,按照債權、權益類投資占銀行理財余額40%計算,“非標債權”約為2.8萬億。有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大部分銀行的“非標債權”余額超標。這意味著,這些銀行將在銀監會給予的10個月寬限期內要么暫停發行,要么壓縮此類理財業務。同樣會縮減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的是,《通知》要求銀行代銷代理其他機構發行的產品投資于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或股權性資產的必須由商業銀行總行審核批準。這會將眾多實力不濟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和第三方公司踢出局。
收益率或將下降。
普益財富研究員方瑞分析指出,一旦銀行理財產品放棄 “資金池”運作模式,轉而回到傳統的一對一產品模式,勢必會導致各類產品風險和收益的分化。以債權為投資對象的產品風險和收益將較低,以融資類項目為投資對象的產品風險和收益將較高。由于融資類項目的投資期限通常在1年以上,因此可以預見這類產品將會拉長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投資期限。目前,相對穩健的票據和債券類理財產品占據主流,預計未來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將會下降。理財專家表示,新政將給銀行理財市場帶來持久影響,高預期收益率產品較為集中的“非標債權”資產受嚴格監管,導致此類產品更趨緊俏。不排除銀行將大幅度提高此類產品的起購門檻,以提高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未來,銀行發行的較高風險理財產品無法達到預期收益率甚至虧損將成為正?,F象。
今后,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一定要詳細了解產品信息,將風險防范放在第一位,仔細咨詢理財經理,弄清楚自己的產品是否保本,風險有多大,最壞的情況是虧損多少,自己是否具有相應的風險承受力。